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DG视讯科技有限公司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0571-87859897

您的位置: 主页 > DG视讯新闻 >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DG视讯玉溪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25-08-16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落实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公民对立法工作的有序参与,提高立法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玉溪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立法条例》的有关规定,现向社会公开征求对《玉溪市通海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草案修改稿)》的意见建议。

  请将意见建议以信函、传真或电子邮件形式,反馈至玉溪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截止时间为2025年9月12日。

  第一条为了加强通海县历史文化名城(以下简称名城)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实际,制定本条例。

  法律、法规对文物、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古树名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条名城的保护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传承发展、合理利用的原则,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名城保护工作的领导,统筹协调和研究解决名城保护的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相关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通海县(以下简称县)人民政府负责名城的保护工作,将名城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保护机制,所需保护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辖区内名城保护的日常工作,建立保护管理联动机制,加强巡查、维护、宣传和监督。

  村(居)民委员会协助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有关部门做好名城保护工作;鼓励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等方式,引导村(居)民参与名城保护。

  第五条县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化和旅游、综合行政执法主管部门负责名城保护管理和监督工作。

  发展改革、财政、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草、应急管理、防震减灾等有关部门和消防救援机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名城保护的相关工作。

  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组织开展名城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普及保护知识,增强公众保护意识。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名城保护提出意见和建议,有权对破坏名城的行为进行劝阻、投诉和举报。

  第七条县人民政府应当依法组织编制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

  保护规划编制应当符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其他专项规划涉及名城保护内容的,应当与保护规划相衔接。

  经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保护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向原审批机关提出专题报告,经同意后方可编制修改方案。修改后的保护规划,应当按照原审批程序报送审批。

  第八条名城保护范围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具体范围由县人民政府根据经依法批准的保护规划划定并公布。

  (四)秀山古建筑群、通海文庙、聚奎阁等文物保护单位,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

  (八)以木城山遗址、兴义遗址等为代表的各个历史时期有价值的历史遗迹、遗存;

  (十)洞经音乐(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抬阁(通海高台)、滇南石狮、传统木构建筑维修和营造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一)秀山、通海古城、杞麓湖构成的山、城、湖一体的山水格局、自然景观;

  第十条县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名城保护名录制度,将保护对象纳入保护名录并进行动态管理。保护名录应当向社会公布。

  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

  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历史文化资源普查工作。根据普查情况,由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会同文化和旅游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论证,依据有关认定标准,提出保护名录初选名单,向社会公示。公示时间不得少于30日。公示结束后,报县人民政府批准后纳入保护名录并公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已经批准公布的保护对象,直接列入保护名录。

  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具有保护价值但尚未列入保护名录的对象,可以向县人民政府或者相关部门提出列入保护名录建议。

  第十一条尚未列入保护名录但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物、构筑物,经县人民政府同意,可以确定为预先保护对象,并自确定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由相关部门向所有权人、使用人、管理人发出预先保护通知,告知其应当采取的保护措施。

  自预先保护通知送达之日起满1年,预先保护对象未纳入保护名录的,预先保护措施自行失效。

  第十二条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以及传统村落实行整体保护,并遵守下列规定:

  (一)保持秀山、通海古城、杞麓湖构成的山、城、湖一体的历史自然景观环境,维持景观视线通廓,严格控制建设强度、建筑高度和形态;

  (三)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为保护责任人。国有历史建筑可以约定其使用人为保护责任人。非国有历史建筑的所有权人下落不明或者权属不清的,实际使用人或者管理人为保护责任人。

  其他保护对象的保护责任人,法律法规有规定的,适用其规定;无法确定保护责任人的,由县人民政府指定。

  第十四条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镇、传统村落的保护责任人应当履行下列保护责任:

  (一)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特色装饰、空间尺度、主要景观视廊和历史环境要素的完整性;

  (一)保障历史建筑安全,确保防灾、消防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发现安全隐患或者险情及时采取排险措施,并向县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报告;

  (二)进行日常维护和修缮,保持原有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形象、色彩等传统风貌和院落结构;

  (三)转让、出租、出借历史建筑的,应当与受让人、承租人、使用人签订书面协议,约定双方的保护责任。

  历史建筑的修缮,应当按照批准的方案进行施工,不得擅自改变建筑主体结构、主要平面布局和外观,不得危害建筑主体及附属设施安全。

  历史建筑有损毁危险的,保护责任人应当及时依法维护和修缮。保护责任人不具备维护和修缮能力的,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进行保护;保护责任人具备维护和修缮能力但拒绝履行维护和修缮义务的,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排除危险,所需费用由保护责任人承担。

  第十六条在名城保护范围内进行建设活动,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并遵守下列要求:

  (一)核心保护区内,除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外,不得进行新建、扩建活动。

  (二)建设控制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建筑物、构筑物的,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确定的建设控制要求,建(构)筑物的形式、高度、体量、风格、色彩等,与核心保护区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相协调。

  (三)环境协调区内进行建设活动的,应当与建设控制区风貌、特色相协调,不得破坏田园风光、山形水势等传统农耕文化格局和自然生态环境。

  第十七条核心保护区内安装卷闸、太阳能、水箱、水塔、烟囱、电视塔、通讯和电力设备等构筑物的,应当符合名城风貌管控要求。具体规定由县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

  核心保护区内不符合保护规划,影响历史格局、街巷肌理和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或者其他设施,由县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产权人按照保护规划的要求,逐步进行整治或者改造。

  (三)修建生产、储存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工厂、仓库等;

  (一)在建筑物屋顶及外立面使用彩钢瓦、石棉瓦、树脂瓦以及反光材料,安装影响历史风貌的太阳能、水箱、水塔、烟囱、电视塔、通讯和电力设备等设施;

  (四)使用高音喇叭或者采用其他持续反复发出高噪声的方法进行广告宣传等活动;

  第二十条县人民政府应当统筹推进保护规划的组织实施,定期对保护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名城保护状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处理。

  县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文化和旅游、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及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严格执行保护规划,加强对保护范围内建设活动的审批、监管和违法行为的查处。

  DG视讯·(中国区)官方网站

  第二十一条名城保护范围内的消防设施、消防通道应当按照有关消防技术标准和规范配置。确因保护需要,无法按照标准和规范设置的,由消防救援机构会同相关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消防安全保障方案。

  名城保护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严格用火、用电、用气、用油管理,履行维护消防安全、保护消防设施、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

  名城保护范围内严格限制或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限制或者禁止的时间、区域由县人民政府依法确定。

  第二十二条鼓励对名城进行保护传承、合理利用,推动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但是不得破坏当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

  市、县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名城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研究、展示和传播,保护和传承民间风俗、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等,阐释相关历史故事、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推进历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社会教育作用。

  市、县人民政府应当搭建网络平台,丰富展示方式,以文字、视听、数字等多种形式展现“礼乐名邦”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借助数字网络平台展示历史文化资源。

  (二)传承银饰锻制、传统木构建筑维修和营造、木雕等传统手工技艺,开发、制作、展示、推广传统手工艺品和文创产品;

  (三)设立民俗传习馆(所),开展对洞经音乐(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抬阁(通海高台)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展演;

  (四)开设传统手工作坊,传承以炊锅、豆末糖、甜白酒、通海酱油等为代表的特色饮食文化;

  (五)组织开展与名城保护相关的学术研究、实践创新、文化宣传和教育活动,挖掘、研究名城文化,推进文化交流、技术创新和专业人才培养。

  鼓励单位和个人在符合相关保护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历史建筑开设博物馆、陈列馆、艺术馆等文化遗产展示场所,开办民宿、客栈、特色餐饮、茶舍等旅游旅居休闲服务场所。

  第二十五条县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名城保护规划改善名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鼓励、支持原住居民从事具有当地特色的传统手工业、特色产品的生产经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等活动,促进名城原有形态、生活方式的延续传承。

  第二十六条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名城保护工作中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的,依照法律、法规追究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相关部门按照下列规定给予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七项规定的,由县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逾期不恢复原状或者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能力的单位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造成严重后果的,对单位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个人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一项至第三项规定的,由县人民政府综合行政执法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予以拆除。

  第二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其他行为,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主办:玉溪市人民政府承办:玉溪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运行维护:玉溪市数字玉溪建设服务中心